{{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目錄 購物車 {{currentCart.getItemCount()}}

品飲健康的咖啡

        隨著社會經濟環境的進步,消費者對於食品品質的要求開始逐漸提高,因近年來的食安問題頻傳,更促進了眾多消費

者對食品的無毒要求。多數消費者對「有機」二字,心目中的認知幾乎簡化為等「健康」、「安全」的概念,而現行對

有機農業食品的檢驗標準大多著重在栽種過程與各類農藥殘餘量與毒物的零檢出,此一作法雖符合有機食品消費者心中的

「安全」概念作法,然而可深思的是,僅此標準是否也能同樣達到食用有機食品消費者的「健康」?


    近年來咖啡市場日益擴大,許多消費者也開始關注有機咖啡的來源,台北市也獲得英國《BBC》從旅遊報導、旅行家

評選評出選全球最好的6大咖啡城市之一,而台北精品咖啡商業發展協會也默默地在台北努力耕耘多年精品咖啡的推廣,

該協會除致力推廣美好風味的精品咖啡外,同時也注重「健康」咖啡的概念,除了致力推廣咖啡中農藥殘留量的零檢出外

,亦建議手工挑選或機器篩選去除咖啡豆中瑕疵豆,目的在避免飲用者因咖啡豆的瑕疵造成健康的危害。咖啡豆的瑕疵除

影響咖啡本身的美妙風味外,在加工處理過程缺失與儲存環境條件不適當的情況下,可能會導致黴菌、黃麴毒素、赭麴毒

素等的產生,進而使消費者品飲到不安全咖啡製品。

 

       筆者三年多前學習中醫基礎理論,了解中醫經典中養生原理,兼習古中醫茶道,對於茶葉中受農藥與化肥影響的品質

判斷,有進一步體驗認識。

古中醫茶道起始即是將對外的感官覺受判斷(如香味,味覺),轉向內在體感的覺察。

如農藥殘化肥多的茶葉,飲入後,可體感到幾類反應:

1、通常是飲入之後,立即在喉部區域出現緊鎖感。

2、在口腔的舌頭上、舌齦或喉嚨下端與胸腔甚至背肋區呈現刺麻的體感,有些人會呈現心跳加速或不規則亂跳,甚者呼吸費力。

3、會出現頭暈與頭皮發麻的情形。

故在練茶中,老師一直訓練查知飲茶後的身體感受反應,除栽種外,同樣的也練習發現製作不到位的茶,所產生不適體感影響。

同為飲品,喝咖啡後的身體感受亦然,無論是飲用茶或咖啡,確實有某些茶及咖啡喝幾口後會有前述的身體不適感,雖然沒有進

一步將該茶及咖啡送驗是否有人工化學物品殘留,但可以確定會引起身體有不適的感覺時,適當作法是停止繼續飲用,身體的不

適感正是對健康的警訊。所以建議遇到陌生不明的茶品或咖啡,不妨先聞,觀察色澤,小口品飲,注意身體是否有上述的不適感

受,若有,則應停止繼續飲用,避免增加身體的負擔。

 


在中醫理論中「氣」可以理解為體內維持生命的「能量」或「動力」,有著流動傳佈全身臟腑體表的特性。中醫的飲食觀不同於

生化的營養學,而是探討生物物理性質,以食物飲品在體內轉化為「氣」的流佈傳導和影響臟腑經絡肌表的機能。體內的氣,來

自呼吸稱為「清氣」,來自飲食的稱為「水穀之精氣」。二者構成後天的生命動能。在習茶進階,除了品味嗅香外,會特別注意

茶氣與身體的互動,感受體驗茶氣在身體的行徑趨向如:上升、下降、浮出、內沈四特性。借由茶氣疏通調理使身輕愉悅筆者

近年以中醫茶道的學習體驗茶氣與身體的互動性,並藉由此觀察自己所需而選茶,同樣的方法,自然運用在以植物種子加工而成

的咖啡上。

好的飲品與茶同樣帶有著氣感,與身體有一定的互動性,所以精選優質產區環境產出的咖啡豆,經過適當的生豆處理,烘焙、研

磨與沖煮方式,著實可以減輕身體負擔感,讓人較顯著地感受到舒適感。中醫的神農本草經中,上品草藥的特質是養人與身輕。

換句話說:

減輕身體負擔,感到輕鬆就能健康提升。

隨著科技進步與資訊快速流通,多數現代人已習慣依賴外來的資訊,由於流通的資料量過大,加上視覺與聽覺上的感官享樂變豐富

,使得能夠靜下來思考過濾鑑別的人越來越少,而能夠進一步靜心感受身體發出訊號的人也隨之變少,多數人注重感官享樂經驗,

久而久之感官因過度刺激而鈍化,忽略甚至捨棄身體的感受,直到身體發生嚴重問題時才去面對,中醫說是逆於生樂。原本是想求

自己快樂,卻埋下嚴重後果。


平常時,多留心注意身體感受,當身體有不適的訊號發出時立即反應處理,例如喝到的茶或咖啡帶給身體有明顯的負擔感、沈重感

與疲憊感時,可以停止飲用或是避免再喝相同的飲品,減輕身體的負擔,如此內心的覺察力和身體健康很容易提升。同樣若是喝到

身體有放鬆感、輕盈感與舒適感的茶與咖啡時,自然就可以放心地飲用,享受良好茶品與優質咖啡帶來的幸福。


本文作者:陳秉超 / 9 BAR 咖啡創辦人  

撰文日期:2017.07.07